勇立潮頭,謀開新局;開發開放,跨越發展。
未來5年,是昭通立足新發展階段、貫徹新發展理念、融入新發展格局、加快高質量發展,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基蓄勢,加快動能轉換的關鍵5年。
當前的昭通,開發開放的活力正在釋放,趕超發展的優勢和條件正在加快集成,乘勢而上的機遇正在疊加,跨越發展的勢能正在蓄積,思發展、促發展的迫切愿望正在形成。全市呈現出奮起直追、縮小差距的關鍵期,大有可為、大有作為的機遇期,厚積薄發、趕超跨越的黃金期“三期疊加”的發展態勢。進入了由集中優勢兵力打贏脫貧攻堅戰,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轉變;由主要依靠上級資源打基礎補短板強弱項,向發揮自身優勢抓改革謀發展促跨越轉變;由聚焦城鄉面貌改造升級,向推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轉變“三個轉變”的關鍵階段。
踔厲奮發開新局,篤行不怠譜新篇。站在新發展階段,昭通要實現更高質量跨越發展,就是要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、產業興市、交通強市、城鄉融合、生態優先、人才支撐新的“六大戰略”中,聚焦“六個著力”,奮力開創昭通新時代高質量跨越發展新局面。
著力“五大振興”目標 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
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,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統領,緊扣“二十字”總要求和“五大振興”目標,穩步推進“七有七配套”,逐步實現昭通特點的農業、農村、農民現代化。
推進農村產業大發展。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,堅決遏制耕地“非農化”、防止“非糧化”。加快種養業產加銷貫通、推進農文旅融合,因地制宜打造“一縣一業”“一村一品”,發展1000戶以上龍頭企業、提升5000個以上合作社、培育6500個以上家庭農場;強化“雙綁”利益聯結,實現有產業發展條件的農戶新型經營主體全覆蓋。實施脫貧人口增收三年行動,培育10個以上有較強競爭力的勞務品牌,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率穩定在80%以上;大力實施鄉村創業行動,力爭創建省級創業孵化園10個,通過創業帶動就業,讓鄉村更美好、農民更富裕。
推進基礎設施大改善。完成村莊建設實用性規劃。完善村莊基礎設施配套,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、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提高到75%以上,基本解決單一水窖供水問題。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,基本實現農村學前教育資源全覆蓋,遠程醫療覆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中心比例提高到75%以上,村級公共文化設施達到國家標準,推動光纖網絡、公交站點、電商物流、金融網點和便民超市向村級延伸,讓鄉村生活逐步現代化。
推進涉農要素大釋放。深化“三變”改革,盤活農村“三資”,激活農民“三權”,引導城市資本向農村流動,增強農村發展活力,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持續增長,帶農富農助農能力明顯提升。堅持以市場化思維運營鄉村資源資產,培育市場主體,引育新型職業農民和鄉土人才,以人才鏈接鄉村與市場,讓人才扎得下根、干得出彩。強化“三治”融合,尊重群眾首創精神,推進移風易俗,引領群眾認知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讓共建共治共享深入人心。
推進宜居環境大提升。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和愛國衛生“7個專項行動”,村莊生活垃圾處理率、行政村污水有效治理率分別提高到70%、60%以上,衛生戶廁普及率達80%以上。發揮脫貧致富示范區先導工程示范引領作用,推動創建30個示范鄉鎮、300個精品示范村、3000個美麗村莊。加強農村文化傳承,加大名鎮名村保護,排查治理村莊安全隱患,鼓勵農戶房前屋后種樹養花,讓鄉村成為生態宜居安全的美麗家園。
著力產業體系構建 深入實施產業興市戰略
牢固樹立大平臺、大企業、大產業理念和全產業鏈思路,實施招大引強行動,完成產業投資2100億元以上,實現產業和工業投資占比提升至40%、25%以上,推動重點產業全鏈條、集群化發展。
加快發展高原特色產業。以打造“綠色食品牌”為導向,聚焦六大高原特色產業,落實“一二三”行動,實現農業綜合產值2000億元以上。強化大企業引育,各縣市區每年引進1戶以上行業領先農業龍頭企業,力爭培育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2戶;推進大基地建設,打造550個以上“綠色食品牌”產業基地;加快大品牌塑造,創建“三品一標”產品700個以上,建成一批區域公用品牌;突出大市場引領,完善倉儲保鮮、冷鏈物流等配套,推進“糧頭食尾”“農頭工尾”全產業鏈打造,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提高到2.5∶1,促進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。
全力推進工業倍增計劃。立足資源優勢,加快80萬噸工業硅和80萬噸有機硅、70萬噸綠色水電鋁、光伏玻璃、光伏組件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,延伸產業鏈,形成產業集群。加快三峽集團、國電投合作開發光伏風能進程,盡快落地一批新材料和鋁合金制造等項目,強化與行業頭部企業合作,開發園中園,形成園區多頭引領,做大做強園區。構建昭陽以硅鋁全產業集群,智能制造、電池新材料為主,魯甸以農特產品、馬鈴薯加工為主,水富以電池新材料為主,彝良以礦產開發、碳素產業園為主,大關以肉制品、竹筍加工為主,鎮雄以紡織、五金為主的產業拱衛發展格局。加快沿金沙江“風光水儲”一體化綠色清潔能源基地、鎮雄磷基新材料園區和威信頁巖氣開發試驗區建設。到2025年,實現有機硅產能達到80萬噸、鋁合金產能50萬噸,硅鋁產值700億元以上,昭陽園區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,金沙江綠色清潔能源綜合產值達到450億元。全市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7%,達到1600億元,力爭實現2000億元。
扎實加快服務業發展。引進旅游服務頭部企業,著力打造大山包、小草壩為載體的避暑休閑,白鶴灘、溪洛渡、向家壩“高峽平湖”,長征國家文化公園(昭通段)為核心的紅色文化、南絲綢之路旅游線路,把昭通打造成為康養休閑度假區、紅色文化體驗區、生態觀光旅游區。積極探索推進片區聯動、產村融合、品牌引領、文化深耕、群眾主體等農文旅模式,發展鄉村旅游。力爭到2025年,建成半山酒店和高品質酒店22個,AAAA級景區達到5個以上,AAA級及以上景區突破30個,旅游康養業總收入達450億元。加快云南中煙物流昭通中心庫建設;加快構建3+3+5+N區域物流格局,打造滇東北區域綜合物流樞紐。培育限額以上貿易企業300戶以上,積極打造百億級商圈。持續推進“金融入昭”工程,引進商業銀行2家以上,培育上市本土企業3家以上。
積極培育新興產業。實施高新技術企業“三倍增”行動,扶持發展新材料、生物醫藥、信息技術、高端裝備制造、新能源、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。以場景應用為抓手,實施數字經濟發展行動計劃,推動數字賦能行業發展。推進信息網絡提質覆蓋,建設大數據中心、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,培育5家以上跨行業跨領域數字應用平臺,拓寬數字技術在公共服務、社會治理、鄉村振興等領域的應用,賦能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,實現產值100億元以上。
著力“五網共建”強基 深入實施交通強市戰略
堅持網絡化、一體化、智能化“五網”體系構建,突出綜合交通建設重點,全面構筑系統完備、高效實用、智能綠色、安全可靠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。
建強交通網。實施“811”公路工程,構建“兩環四縱五橫九聯二十二出口”高速公路網,基本實現縣縣雙高速,暢通農村公路“毛細血管”;實施“235”鐵路工程,加快構建“四橫九縱兩聯多專用”鐵路網,有序推進縣縣通高鐵;實施“331”水運工程,加快構建“一通道兩樞紐三中心三轉運多節點”水運網,推進水運通江達海;實施“127”民航工程,加快構建“一中心一支線八通用多航線”航空網。完成交通投資2100億元以上,促進綜合交通由基本適應邁向適度超前。
構筑能源網。實施電網規模倍增計劃,建成以5座500千伏、15座220千伏變電站為骨干網架的安全穩定電網。加快推進風光資源開發,著力形成新能源發展新優勢;強化煤炭資源整合,加快礦山“五化”改造,提升煤礦生產安全水平,全力做好電煤保供;加快國家級頁巖氣示范區建設,產氣量達20億立方米以上;完善天然氣產供銷儲體系,基本實現川氣、緬氣、頁巖氣互聯互通和管道天然氣縣縣通。完成能源投資800億元以上。
強化水利網。建成中小型水庫11件,開工大中小型水庫58件,建設5件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和307件農村供水保障工程;實施金沙江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,啟動23個重大引調水工程項目;加快昭魯大型灌區現代化改造和2個中型灌區建設,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。完成水利投資250億元以上,基本消除工程性缺水。
著力宜居宜業創建 深入實施城鄉融合戰略
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,著力優化國土空間布局規劃,促進城鄉生產要素雙向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有效配置,形成城鄉互補、協調發展、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發展格局。
優化城市空間布局。建成魯甸至大關(G247)、魯甸至昭陽北閘(G352)昭魯一體化發展快捷大通道,推進產城融合、城鄉一體,推動同城化發展,加快“雙百”大城市建設進程。支持鎮雄打造副中心城市、水富基本建成“港園城”融合發展試驗區、威信創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、巧家打造湖濱生態旅游城市;加快大關縣城避險搬遷前期準備工作;加快鹽津水田新區建設,堅持分步實施、急者先行、屬地為主、各方整合原則,實施避險搬遷;推進彝良、永善、綏江縣城特色化發展。穩步推進農村人口城鎮化,加快出臺農業人口進城同城化待遇政策,力爭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每年提高兩個百分點以上。
提升城市品質內涵。嚴格執行國家城市建設標準,嚴格把控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天際線、地標性建筑、城市輪廓、城市主色調設計。推進城市有機更新,打通城市堵點。穩步推進老舊小區改造,完善配套基礎設施,建設公園城市、海綿城市、韌性城市、智慧城市,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圈,不斷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。建立健全數字化城市運管服務平臺,讓城市更加宜居、宜業、宜游。
提速城鄉融合發展。加快市縣鄉三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融合,實施“十縣百鎮”提質工程,著力加強3萬人口規模重要節點集鎮發展,充分發揮集鎮承上啟下、城鄉融合紐帶作用。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一體規劃建設,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,促進人才、資金、技術等要素雙向良性互動,不斷縮小城鄉差距,加快構建新型城鄉關系。
著力問題導向整治 深入實施生態優先戰略
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檢驗各級干部的立場、品質、意志、能力,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,打好“三大保衛戰”,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,爭當生態保護修復排頭兵。
系統推進流域治理。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赤水河流域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嚴格執行“一決定一條例”,盯住突出問題徹底整改整治,確保赤水河出境水質保持在Ⅱ類以上。嚴格落實河(湖)長制、長江“十年禁漁”,統籌烏江等三大水系保護治理,繼續推行“一個U盤下達河長令”,鞏固治污清水凈湖成效,確保省控以上地表水斷面水質100%達標。加強漁洞水庫等重要水源保護區“兩污”治理及流域生態保護修復,讓群眾喝上安全放心水。
全力改善空氣質量。強化有色金屬、建材、化工等重點領域污染物的排放許可與監管治理,促進綠色清潔能源開發利用走在全省前列,實現大氣環境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。加快電煤、氣煤替代,嚴格超排放車輛淘汰,引導能源消費向綠色轉型。全面落實《昭通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》,讓群眾呼吸更清新的空氣。
全面守護昭通凈土。深入落實《云南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》,統籌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,強化土壤污染問題整治,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95%以上;扎實推進農用地分類管理和治理修復,加強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和危險廢物環境監管,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,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。持續推動生態廊道建設,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,90%以上重要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,森林覆蓋率51%以上、濕地有效保護率60%以上。
推動綠色低碳發展。堅持走生態優先、綠色低碳發展道路,認真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,堅決扛實“三線一單”責任,科學處理好發展和減排、整體和局部、當前和長遠、政府和市場的關系,實施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,加快構建集約高效綠色產業體系,堅決遏制高耗能、高排放、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。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,鼓勵爭創節約型機關、家庭、學校、企業,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市,擦亮天藍地綠、山清水秀、心曠神怡的大美昭通名片。
著力人才生態建設 深入實施人才支撐戰略
樹立“人才是第一資源”理念,完善人才工作機制,立足事業需要和產業行業發展引育人才,加快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。
完善人才引育機制。優化人才引進管理服務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,推進人才分類評價改革,創優留人機制,最大限度吸引、釋放人才活力。圍繞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,大力招引工業經濟、園區經營、城市規劃、金融經濟、數字經濟等領域領先專家和技術人才,新增省級科技創新平臺30個、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60個、高級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1.8萬人,實現人才總量突破50萬人,人才貢獻率達到全省平均水平。
加快教育人才發展。深化“縣管校聘”和校長職級制改革,持續完善名師、名班主任、名校園長培養使用機制,推進教師隊伍全員分類崗位技能培訓,打造新時代“大先生”隊伍。新改擴建幼兒園339所、義務教育學校2000所、普通高中64所,培養引進各類教師人才1.2萬人,實現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90%以上、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穩定在98%以上、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0%以上。建成全省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,支持昭通學院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地方大學,勞動年齡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達11年。鼓勵文藝工作者創作精品。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。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,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全省平均水平。
實施人才強醫工程。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,推行基層醫療人才“縣管鄉用”和鄉村醫生“鄉管村用”。加強醫教協同培養,實現每千常住人口執業(助理)醫師數達2.67人。全力推進與全國一流醫療校院合作,把滇東北區域醫療中心打造成為高層次醫療?迫瞬排囵B基地、高水準科研創新轉化平臺,構建區域醫療服務供給新高地,帶動全市醫療水平整體提升。
創優人才發展環境。加強人才保障,創優人才生態和提升服務水平,讓人才放心安心、舒心創業。加強法治人才隊伍建設,抓實“八五”普法,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,打好第五輪禁毒防艾人民戰爭,提升信訪維穩工作水平,持續深化平安昭通、法治昭通建設。強化社會保障,讓群眾生活更有質感、更有溫度。建強民族宗教工作人才隊伍,維護民族團結、宗教和順良好局面。強化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,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,以高水平安全服務高質量發展。
2022年目標
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%
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%
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%以上
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%以內
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%以上
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
抓好“八個堅持”
堅持鞏固第一,全面推進鄉村振興。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落實,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首位任務,實施“四個行動”,加快鄉村振興。
堅持發展為要,保持經濟較快增長。把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,緊盯“六穩”“六!币,加快經濟高質量發展。
堅持產業為重,有效增強發展動能。把抓產業作為抓發展的根本之策,拓平臺、引龍頭、扶企業、強支撐,確保完成產業投資100億元以上。
堅持項目為王,不斷夯實發展支撐。牢固樹立“大抓項目、抓大項目”理念,堅持一切跟著項目走、一切盯著項目干,不斷增強發展支撐和后勁。
堅持企業為基,持續增強開放活力。高度重視服務企業,抓招商引資,抓企業產出。深入開展營商環境大提升專項行動,啟動實施招商引資攻堅年,擴大開發開放,推動市場主體增量提質、高效發展。
堅持品質為尚,推進城鄉內涵發展。堅定走城鄉融合發展道路,著力構建布局合理、富有特色、充滿活力、生態宜居的新型城鎮化體系。
堅持環境為先,全力擦亮生態品牌。深入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,以更高標準、更嚴要求,持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,守護好昭通的“綠色財富”。
堅持民生為本,提升群眾幸福指數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把萬家憂樂放在心上,多謀民生之利,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。